
2025年7月8日,江苏宿迁市泗洪县石集乡瓦房村水稻种植基地,种植大户正驾驶一台大型农机为水稻撒施化肥。视觉中国 资料图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主办的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理论研讨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会议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作了题为《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与应用》的专题报告,系统阐述我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现状、挑战及科技创新路径。
“我们肥料利用率,去年达到42.6%,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减肥增效。现在社会比较怕说减肥,所以有人提稳肥或者别的提法,但是现在农田养分的投入量仍然是作物需要量的2-3倍,利用率达不到50%。”张福锁指出,当前我国农业仍然面临着农业投入高、资源环境代价大的挑战,可见我国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还是有很大潜力。他认为绿色低碳是一个全产业链的问题,不能按过去的部门划分、专业划分来做绿色低碳。研究发现,氮磷养分高效利用是当前关键瓶颈,其中养殖业占农业面源污染的40%,种植业占3%。
张福锁介绍,其团队构建了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理论-技术-模式”全链条创新体系,通过四大板块、五大交叉界面实现系统优化。例如,优化饲料配方并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可减少50%氮磷排放。他呼吁,农业绿色转型需结合顶层设计与社会行动,通过物质流、能量流等分析方法精准定位“卡脖子”环节,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张福锁分享了河北曲周和云南洱海两大典型案例。在曲周县,团队通过“绿色吨半粮”行动,集成精准播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实现中低产田增产42%、增效50%,并推广至河北全省及新疆等地。在洱海流域,团队破解面源污染难题,推广富硒油菜“三用”模式(菜薹、菜花、油菜籽),使农户亩收入超万元,同时减少50%污染排放,助力洱海水质持续改善。目前,全国科技小院已超5000个,覆盖所有作物体系,成为绿色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
张福锁强调,农业绿色发展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创新的领域。现在的科技创新要求我们必须要以生产场景为对象,以生产需求为引领,做科技创新、做产品创新,最后构建指导生产的理论,再返回去指导生产。如果还坐在学校科班式的那样做研究,肯定是会被生产淘汰的一种科研方式,不管发多少文章,都不能帮国家解决国家最大的需求。科技小院就属于在生产中做科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青年一代也培养了教师,这就是典型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模式。他建议将“农业绿色发展科学工程”纳入国家亟需学科目录,培养全链条专业人才,支撑我国农业低碳转型。
那么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作物生产的绿色发展为全球能做出什么贡献呢?张福锁指出,如果我国农业走向绿色发展,粮食增产将相当于非洲每年粮食总产量,农业减排潜力也很巨大。“若全球肥料消费减排12%-19%,中国贡献的环境减排量将达欧盟年排放总量的47%。”他提议,国际社会可通过碳交易机制支持中国生态农业,同时科技小院模式已在非洲推广,助力当地玉米产量翻番,缓解粮食危机。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肥料利用率不足50%,张福锁院士揭示农业绿色转型关键卡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