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刘和平谈《北平无战事》:看戏容易写戏难

重温经典|刘和平谈《北平无战事》:看戏容易写戏难

hyde069 2025-07-22 装修禁忌 2 次浏览 0个评论
重温经典|刘和平谈《北平无战事》:看戏容易写戏难

首播于2014年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改编自刘和平的同名小说,以1948年国共决战为背景,讲述中共地下党员方孟敖潜伏于国民党空军之中、助力北平和平解放的故事。该剧播出后引发热烈反响,实现了口碑与奖项的“双丰收”,获得第3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男演员奖等多项荣誉。该剧在“重温经典”频道的播出,又一次唤起了观众对这部经典作品及其背后历史的思考。

刘和平在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担任编剧与总制片人,多年来,他深耕历史题材剧的创作,在人物塑造和剧情编排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其担任编剧的《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作品都兼具历史底蕴与细腻情感,拥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北平无战事》中,刘和平将创作视野延伸至风雨如磐的历史转轨时刻,让观众看到了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

近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特别邀请刘和平老师接受访谈,回忆《北平无战事》的创作始末。

本文系“经典电视剧记忆”口述历史采集项目访谈成果

项目负责人:林卉(中国传媒大学口述历史专家)

本期执行:林卉 张龙珠 刘雪峰 刘达 于音 曹清江(中国传媒大学团队)

访谈支持:盛林杰

策划:赵聪 李璇

重温经典|刘和平谈《北平无战事》:看戏容易写戏难

刘和平老师近照

重温经典|刘和平谈《北平无战事》:看戏容易写戏难

刘和平:前人早就下了定论,六经皆史,史是我们民族的主流文化。大家一般会说他是写历史剧的,他是写现代戏的,还有说写年代戏的,其实都是在梳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血脉和文化思潮。六经皆史不一定是说已经发生的事实、事件、事态、事传,因为不同时期的生活形态有改变,所以我在写作的时候,更多的是注重这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潮,关注大家都在想什么,大家都在说什么,大家都持一些什么样的观点,这个很重要,作用到文艺作品里尤其难。我的创作还有一个特点,特别注重当下这个历史阶段的人在前人那里受到哪些影响,事实上我们都在受前人的影响。

盛世修史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真正以修史的目光和高度来写民国时候发生的事,也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有人问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区别在哪儿,我说蒋介石代表的是江浙财团的利益,他的发家靠的就是江浙财团。他执政一定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毛泽东截然不同,他代表的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底层人民的利益。蒋经国这个人很特别,早期在苏联受过共产主义的影响,有一点真不像他父亲,就是跟财团对着干。我在写《北平无战事》的时候,暗线就是蒋经国跟周恩来争人心、争民心,反贪腐。反腐一定是广大人民拥护的。尽管这样,他(指蒋经国)也已经无法挽大厦之将倾。

刘和平: 艺术真实是以美的眼光看世界,不只是以科学的眼光看世界,所以你会虚构想象一些让观众觉得豁然开朗、感到审美愉悦的艺术元素并将之呈现出来,这就是我们的追求和责任。我们搞艺术创作创新有时候就是这样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曹雪芹的感慨,也是我们的感慨。

《北平无战事》也是一样的,我从头到尾引用了《月圆花好》那首歌。这就是当时主流的大众文化,这个插曲来自当时的电影《西厢记》,但流传甚广,已经和清朝以前所有的音乐形式和音乐趣味完全不一样。包括去年跟王家卫通微信,说他拍的《繁花》非常了不起,这才叫视听叙事、影像叙事,他就引用了不同年代、不同时期大量的流行歌曲,那些歌曲能代表那个时期的文化思潮。这都是搞艺术创作的人,把心沉到最静的时候的思索。

看戏容易,写戏、演戏很难。

刘和平:《北平无战事》呈现给观众的是两党的政治斗争,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政治斗争,但真正跟每个人、每个家庭命运相关的是个人,我始终赞成大事往小里写,国事往家里写。除了搞斗争以外,你总得过日子,总有七情六欲,悲欢离合,这些都是每个人要经历的,在选择的时候态度不同而已。所以我给方家的这个背景,就是当时有些人不想卷入政治,向往月圆花好,但不可得,国家没有安定,国将不国,何以家为?但每个人希望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生活,这都是一样的。

刘和平:对,就像方家的家风是“不学诗,无以言”,方步亭从小教两个儿子念诗,再往上推可能他父亲教他也是这样。因为诗词是最好的语言,表现的往往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当你会作诗,你的语言一定比一般人要好。再就是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话,诗是能传达出来的。方孟敖好不容易想表扬一下父亲,说“你教我的两句诗我送给你,‘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这把父亲的评价一下抬到天上去了。这牵扯到写作的具体手法,当你用直接的话无法表达,你就引用前人的经典语句,包括诗词,角色的信息、形象都会丰富鲜明很多。

刘和平:新月派的,那就是当时的思潮嘛。当时写新诗的人都崇拜泰戈尔,有些诗人也昙花一现就过去了,但(现代诗出现在剧中)说明新的时代来了,新的文化思潮来了。我想表达的还有一层意思,大众文化也要有一定含量的文学性。当你引用那些名句经典的时候,文学性随之而出,我每一部作品都有引用,我发自内心地佩服他们写得好,发自内心地认为为什么不是我写的。当合适的时候,我就把它引用出来,这些代表了中国文学很高的水平。因为主流文艺就是大众文艺,但大众文艺也要有相当的文学性才行。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剧照

刘和平:就是设身处地嘛,假如我是他,我又处于当下,会怎么样。当你设身处地又了解了当时的背景,你的描写就会准确,你的表达也会准确。(当时)大家都在挨饿,大家都知道很难。也有坚决执行(命令)的,像国民党那些特务机构下的那些泯灭人性的命令,开枪的也有,但多数的人不是。

演员拿了我的剧本,基本上一看就知道怎么演,他当时(应该)是什么反应、什么表情、什么态度、什么心理,我基本上都告诉他了,该从哪儿开始,路该怎么走,坐下来是个什么状态,都不会错。因为人家是职业演员,吃的就是表演饭,就怕不知道这个人是个什么人,就没办法演。所以我写的东西拍成影视作品有可看性,出了书有可读性。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对于文字一定要讲究,我们真正的工夫要下在语言上。

刘和平:展现新的时代思潮取代旧的思潮,其实只用四个字——拒绝现实,这四个字也是最容易让观众接受的。你不要看我们每天生活在同样的生活里面,但是诸多的牢骚、不满等等,其实都是拒绝现实的表现。方孟敖就是第一个拒绝现实的,国民党太腐败了,八年抗战那么不容易,他又是飞虎队的,家里面他爸又是经济学博士、中央银行北平分行的经理,他还不知道中国的贫富悬殊?他是个拒绝现实的人。梁经纶也拒绝现实,曾可达也拒绝现实,所以为什么观众对剧中地下党和铁血救国会的人,都取一种理解之同情,因为他们的人生态度跟观众是一样的,都是拒绝当时那种现实的。

所谓的创新都是建立在拒绝现实的基础上的,包括我们写东西要创新,你要把以前的东西拒绝才能写出新的东西来,进步就是这个意思。把这个基调定了之后就知道,蒋经国(“建丰同志”)不就是个典型的拒绝现实嘛。这个人从来没出现,但他贯穿在整部戏里,无时无刻不存在。当然有一个时代赋予我的便利条件,(现在)人人一部手机了,所以打电话的戏大家都能接受。问题是电话的台词要写好更难。只通过声音把一个从来没有出现的暗场人物表现出来,我下过很大的工夫。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剧照

刘和平:电话因为是看不到对方的,它的语境一定不一样。看得到对方的,面对面的说话是一种状态,电话里是另外一种状态,一定是这样。当你不能见到对方的时候,对自己的语音、节奏、轻重缓急的把握,表达的情绪,一定是(在)另一种语境。

因为今天是人人用电话的时代,所以我写了很多电话台词。印象最深的是,徐铁英要把谢木兰他们枪毙,王蒲忱着急了,给他的最高上司——保密局局长毛人凤通电话,告诉他“中央党部跟蒋经国局长两派起矛盾了,我们怎么办?”毛人凤怎么说呢,“今天这个电话怎么回事,一个字都听不见”,接着就挂了电话,甩锅了。以电话出现故障为由避免卷入国民党中央党部跟国防部预备干部局之间的矛盾,毛人凤这一招可谓上升成了“电话艺术”。

刘和平:是。因为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社会结构就是家国同构,大到国,小到家,基本上是一样的结构。而且中国的这种结构是全世界最稳定,最能够持久不变的结构。所以你看历朝历代,它最大的法是朝廷律法,而到了民间层面就成了家规族法。

现在中国进入到现代社会,已经从家族文化向社区文化转型。《北平无战事》表现的是民国时期,家族文化依然是主流文化。所以你看我们设置的背景、场景里,最主要的就是方步亭的家,所有的办公(戏)都是在他家里完成的。这个也是一种艺术构思,就像全剧“建丰同志”没有出场一样。这个戏表现的也不是老北京这座城市,它是说币制改革,故事应该发生在上海,但我把地点挪在了北平。于是你去看,我呈现最多的就是方步亭的家,燕大都是洋楼,然后就是警察局、西山监狱。唯一出现四合院的是崔中石的家。这面是墙,这面是房子,还有一棵树。我就不喜欢四合院,灰蒙蒙的把人框在里面不好表现。《北平无战事》内核表现的是家族文化,场景尽量用社区文化的元素,这就牵涉到兼顾今天观众的审美需求了,这种艺术构思很复杂。所谓匠心独运,就包括这些方面。

刘和平:所谓人物的变化也好,发展也好,都可以用苏东坡(提出的)“随物赋形”来解释。苏东坡把人的思路比作水,在平地就一日千里无拦,置其于山石,水的形状也就变了。人物塑造也如此,注意随物赋形就是了,遇到情况而发生变化。大体上只要是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是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就不一样,而且有些是我不能左右的。

比方说写崔中石之死。原来我个人的愿望是希望崔中石活到最后的,但写到那个时候他不得不死了,他死了会使整个剧情和矛盾冲突发生一个新的变化。方孟敖就像断线的风筝,这个时候幕后的人被逼着一个一个走出来。我后来接到一些反馈,他们看到崔中石死了,把我骂得一塌糊涂。有些甚至弃剧了,因为许多观众太喜欢崔中石这个人物了,问我为什么把他写死。剧情使然,不得不死。其实崔中石死了之后戏更难写,这个难才使剧情更为复杂,才能推向新的高潮。

刘和平:我就喜欢宏大叙事,线索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一组一组互相有交叉。这是在给自己出难题,我的东西结构很难,说穿了,编剧的艺术就是结构的艺术,谁结构得更好,谁的剧本可能就更受关注一些。你说这个人一死,那一拨人怎么反应,这拨人又怎么应付。一个个剧中人在为难的时候,首先是我在为难,挺痛苦的。

从艺术发展史来看,电视剧还是个新兴的艺术形式,怎么能让后人看了说当年的电视剧真不错,也不愧我们今天能遇到这个时代、能从事这个工作。我们有了前辈没有的机会,就不能够错过它、辜负它。再加上觉得自己也有这个能力,就拼命干了,你总不能有十分力气干到五分就不干了。对艺术作品尽量追求完美,追求到自己没有那个能力为止,明明知道我有这个能力,为了轻松、降低难度,那就不好了。

刘和平:所谓经典作品是很难界定的,要有一定高度的思想表达,有相当高度的艺术表现力,这二者缺一不可。特别感谢我们的主管部门能够在浩瀚的电视剧里,以客观标准评定推出一批大家认可的作品,树立标杆,希望后来的作品达到甚至超过这些标杆的水平,非常具有意义。听说这一批作品还是根据广大观众的评价挑选出来的,说明了好的作品的生命力是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希望我们这个频道的经典剧目日积月累越来越多,经典多了,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就上去了,文艺也就繁荣了。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工作照

【后记】

刘和平老师早年在湖南从事戏剧的研究与创作。1993年,他凭借舞台剧作品《甲申祭》获得文化部“文华奖”和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受到业内关注。

20世纪90年代,刘和平机缘巧合成为电视剧《雍正王朝》的编剧,成功改编了二月河的同名小说,获得了第十九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和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奖。在这之后,他又创作了《李卫当官》《大明王朝1566》等一系列流传甚广的作品,并担任制片人工作。多年来,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每一部都是精品。

《北平无战事》虽以国民党反腐为切口,但通过对经济战线复杂斗争的艺术化呈现,展现出了历史前进方向的必然性。陈宝国、倪大红、王庆祥、祖峰、程煜、董勇等一众演员的精湛演绎,更是为作品增添了艺术魅力。如今,在《北平无战事》首播十余年后,社交平台上依然能够见到观众对剧中角色、剧情的热烈探讨,足见观众对这部剧的喜爱。

近几年,刘和平老师再度将创作精力倾注于全新题材的探索之中,诚如他本人所言:“守正创新,是我们的责任。”

校对丨谢双虹

监制丨李明毫  张晶雪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重温经典|刘和平谈《北平无战事》:看戏容易写戏难》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