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丨桑蚕进工厂,振兴新“丝”路

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丨桑蚕进工厂,振兴新“丝”路

hyde069 2025-08-27 装修装饰 1 次浏览 0个评论

央广网安庆 8 月 27 日消息(记者赵家慧)安徽省潜山市槎水镇,一个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养蚕大镇。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这里家家户户就开始种桑养蚕。

山野间成片的桑树林,见证了新时代的槎水镇如何把这项传统产业打造成极具经济效益的地方名片。

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丨桑蚕进工厂,振兴新“丝”路

全龄饲料养蚕工厂实现了智能化、全年可循环养殖(央广网发 中畈村供图)

抓牢机遇,蹚出光明 " 丝路 "

8 月底,天气依旧烈日炎炎。在槎水镇中畈村蚕桑产业园里," 蚕宝宝 " 们正在恒温车间里安静地进食。这里的温度、湿度、含氧量等均由智能控制系统精准调控,工作人员只需在一旁监控设备,定期投喂人工饲料即可。

中畈村党支部书记杨红旗告诉记者,蚕苗肠胃娇嫩,按照传统养殖形式,户外采摘的桑叶上容易残留雨水或农药,常常导致蚕苗 " 全军覆没 "。由桑叶粉、豆粕、玉米等成分构成的人工饲料经过蒸煮后,不仅安全,营养也更均衡,大大提高了小蚕成活率和大蚕的健康水平。

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丨桑蚕进工厂,振兴新“丝”路

生饲料需要经过蒸煮后才能投喂桑蚕(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摄)

" 工厂化养蚕不仅比传统养蚕提高 10% 至 20% 的产茧量,最重要的是,通过质检发现,工厂化养出来的蚕茧质量更佳,5A 率达至 90% 以上。" 杨红旗说,这也是村里决心发展工厂化养殖的重要原因之一。

时间回到 2016 年。曾是贫困村的中畈村在整村出列之后,开始认真研究起养蚕这件历史悠久却没有发挥出经济效益的 " 小产业 "。

在担任中畈村党支部书记之前,杨红旗在村里率先发展规模化养殖,成了村里的养蚕大户,还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展蚕桑农业。2020 年,中畈村获评为安徽省 " 一村一品 " 示范村镇。2022 年,入选全国 " 一村一品 "(蚕桑)示范村镇。

桑蚕养殖的下一个 " 机遇 " 在哪?担任中畈村党支部书记后,杨红旗放眼全村乃至全镇的蚕桑茧产业,与村 " 两委 " 一起积极外出考察学习,要为中畈村蹚出一条更光明的 " 丝路 "。

工厂化养蚕是规模化养蚕的 " 升级版 "。在走访了江浙地区,参观了众多企业的工厂化养蚕车间后,中畈村决定引进专业经营主体,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结合实际,工厂养蚕益处多

此时,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杨红旗面前:资金。" 当时村里只有 450 万元的衔接资金,但我们依然决定干。"

为了把钱花在 " 刀刃 " 上,中畈村建起了有自己 " 特色 " 的养蚕车间。" 全自动化生产线太贵,我们就改成半自动化。在蒸煮、投喂饲料等环节使用人力,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

从 2023 年规划建设,到 2024 年初投入生产,1500 平方的全龄饲料养蚕工厂实现了智能化、全年可循环养殖,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桑叶养蚕受气候、季节影响的痛点问题。" 截至目前,我们村蚕桑产业链产值约 1500 万元。2024 年,养蚕工厂为村集体增加了 18 万元纯收入。"

相比于传统养蚕方式,工厂化养蚕到底有什么厉害之处?杨红旗从三个方面算了一笔账。

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丨桑蚕进工厂,振兴新“丝”路

在工厂全龄饲料的蚕盘叠养(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摄)

首先是节省空间。" 同样数量的蚕苗,工厂饲养可以节约 60% 的养殖空间。" 由于传统养蚕需要人工投喂桑叶,大多是在地上摊养,而在车间里,则是蚕盘叠养、机械投喂,大大提高了集约化程度。

其次是不受季节和蚕农技术影响。传统养蚕受桑叶生长时节限制,有明显的季节性,在车间投喂人工饲料不仅没有时节限制,还缩短了饲养周期,从而极大提升了养殖效率。

最后一点则是减少了人工投入。" 在农村,人力是很珍贵的。大夏天里采桑喂蚕的确非常辛苦。" 杨红旗说,相比桑叶养蚕,饲料养蚕在一龄至三龄期可省人工 75%,减少了蚕农采摘桑叶的苦累。养蚕已不再是苦差事。

" 适龄转桑 ",带动蚕农共致富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中畈村养蚕工厂现在形成 " 适龄转桑 " 和 " 全龄饲料 " 两种模式。" 适龄转桑 " 是指小蚕成长的前三龄用饲料喂养,四龄后再转交到有桑园的农户改喂桑叶,十余天后即可上蔟结茧。

从养蚕工厂出发,步行 3 分钟就可到达杨培国经营的古田家庭农场。2017 年时,杨培国和杨红旗同时发展规模化养蚕,如今他是养蚕工厂的头号合作大户。

为带动蚕农共同致富,中畈村采用 " 公司 + 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 " 的合作模式,养蚕工厂每年可向周边 150 余户蚕农和专业大户分 6 批次、提供 2000 张优质蚕苗,带动户均额外增收 6000 元。

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丨桑蚕进工厂,振兴新“丝”路

蚕农再用桑叶喂养十余天即可上蔟结茧(央广网发 杨培国摄)

" 我们按单个蚕盘 190 元的价格,从工厂拿四龄大蚕。家庭农场采用 150 亩大棚摊养,工人用可移动小车投喂桑叶,不用留过道,不占用摊养面积。" 杨培国指着一排排隔板告诉记者,到了结茧期,大蚕会自己进入隔板中," 然后我们采用机器分拣,半个月之内,一个蚕盘大概可以收货 100 斤蚕茧。通过和工厂合作,一年营收可以达到 30 多万元。"

农文旅共发展,打造成特色蚕桑村

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在一批批桑蚕的吐丝结茧中逐渐清晰起来。截至目前,槎水镇桑园总面积为 1.2 万亩,全年蚕种 7500 余张,总产茧 300 吨,总产值约 2100 万元。

它还有更多可能性。

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丨桑蚕进工厂,振兴新“丝”路

市场价格很高的桑黄菌(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摄)

随着经济效益的显现,想加入养蚕队伍的人越来越多。除了种桑养蚕,村民也可以选择出售鲜桑叶给桑叶粉加工车间 " 我们想在村里把一产二产做得更加专业、精细,打造标准化桑园,建成我们自己的饲料加工厂。" 杨红旗说,为了延伸蚕桑产业链,村里除了加强村企合作,更推动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桑芽菜、桑葚干、桑叶茶、桑枝木耳等系列产品。

" 如今在中畈村,‘春有桑芽菜、夏有桑葚果、秋有桑叶茶、冬有桑黄菌’的四季产业布局已经形成。" 杨红旗描绘着村里的前景,下一步,中畈村准备发展 " 蚕桑 + 文旅 ",开展蚕桑研学、蚕桑农事、蚕桑文化节等形式的农文旅活动,加大桑枝木耳、桑叶茶等深加工产品开发,真正把中畈村打造成特色蚕桑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 " 央广网 " 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 小时报料热线 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 " 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 " 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丨桑蚕进工厂,振兴新“丝”路》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